导读 大家好,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。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,沆瀣一气褒义的说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沆瀣一气,真...

大家好,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。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,沆瀣一气褒义的说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沆瀣一气,真的用错了吗?

沆瀣一气,最早出自于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今譬于草木,寡君在君,君之臭味也。”

沆瀣一气,最早是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,是褒义词。

后来,沆瀣一气逐渐成为贬义词,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。

语言是发展变化的。

沆瀣一气,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的用法,是回归词语的本意,似乎显得更有文化。

那么,沆瀣一气,到底现在能不能作为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的词义使用呢?

恐怕,存在争议吧!

因为,毕竟,最开始的时候,沆瀣一气是褒义词,而如今却常作为是贬义词使用。

[“沆瀣一气”用在这里不该是上海交大的水平!]

以为这个词有新解了,

赶快上网认真查了一下。

用在上海交大自动化系

抗疫手记里的这个词--沆瀣一气

无论是从成语解释、

词语解释还是网络解释,

都是一个贬义词,

这不该是上海交大的水平吧。

理科生也得好好学中文哈!

#正能量# #金粉社区# #上海交大# #大学##春日生活打卡季#

谁能想到,堂堂上海交大的抗疫文案竟然"翻车"了。

在上海交大的"我们的抗疫手记:校友篇"中,本意要表示全校师生精诚团结、齐心抗疫,结果用词不当,使用了"沆瀣一气"这个成语,而这个明显的错误竟然没人发现,就这样被堂而皇之地发布了出来。

稍有些语文基础的人,应该都知道"沆瀣一气"是一个贬义词,通常用于讽刺臭味相投的人纠集在一起做坏事,与之同义的还有"蛇鼠一窝"等。而作为中国排名前十的知名高校,出现这种低级错误,属实让人大跌眼镜。

曾经是抗疫模范生的上海,本轮疫情"居高不下",而且不是"爱丁堡",就是名校抗疫文案"翻车",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。

这两天被上海交大网站的一则新闻刷屏,如下图:是说“全校师生沆瀣一气、团结向前……”[惊呆]

让人不理解的是,中国顶级高校居然这么不懂传统文化,用上了“沆瀣一气”这样的贬义词来形容抗疫期间的交大师生戮力同心。

虽然,也有人说这是反语,故意这么写。仔细想想,官方公众号,不至于吧。

但是,我们很有必要脑补一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易用错的成语,避免尴尬闹笑话才对!

#教育听我说#

#以书之名#

#奇妙知识季#

沆瀣一气,指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。有意思的是,沆和瀣,原来是两个人的名字。

有两个人,一个叫崔沆,一个叫崔瀣。崔沆是唐时的宰相,科举考试时,他是主考官。崔瀣是考生,才华横溢。最后,崔沆录取了崔瀣。

按当时规矩,考中的人,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,要致谢主考官。就这样,门生崔瀣拜见了主考官崔沆。两人一接触,崔沆更欣赏崔瀣的才华了,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。

当时有人把他俩的名字联在一起,编了歌谣: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意说他们两人就像夜间的水气和雾霭一样,是连在一起的。

当时,这个歌谣没有丝毫的贬义。

后来,几经演变,“沆瀣一气”变成了现在的贬义词。

#教育听我说#

最近,上海交大这所让全国学霸都向往不已的名校,让人大跌眼镜,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。

4月13日,上海交大自动化系在网络平台发表了一篇题为《我们的抗疫手记一校友篇》的文章,叙述该系校友在此次抗疫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和付出,但该文的导语首句就把网友们雷到了,因为这句“全校师生沆瀣一气”。

按照“沆瀣一气”这个词语的贬义意思,上海交大自动化系这篇本来是用来弘扬正能量的文章,变成上海交大师生臭味相投,一起做“坏事”负面情绪的宣泄。

按道理来说,这样的名校不应该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,一定是有人故意为之,刻意而为,也可能是理工科学生特有的一种调侃,玩笑话,但出现在官方网站上确实不应该!

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教育任重道远…

本文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,沆瀣一气褒义的说法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