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星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汉文帝是第几个帝王,汉文帝采纳谁的建议下诏募民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汉文帝刘恒(前203年-前157年7月6日),汉文帝是第几个帝王?西汉第五位皇帝(前180年—前157年在位)。汉高帝刘邦第四子,汉惠帝刘盈异母弟,母为薄姬。

2、汉高帝十二年(前195年),刘恒被封为代王。宽容平和,仁厚低调。汉高祖去世后,吕后监国专权,汉惠帝英年早逝,诸吕掌握朝中大权。吕后去世后,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,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称帝,史称汉文帝。即位之后,稳固帝位,励精图治,兴修水利,厉行朴素,废除肉刑,实现国家强盛安乐,百姓富裕小康,开启“文景之治” 的发端。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。对待诸侯王,采用以德服人、以武平乱的态度。对待匈奴,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,营造安定团结、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。

3、后元七年(前157年),驾崩于未央宫,庙号太宗,谥号孝文皇帝,葬于霸陵。汉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,深具孝心,是《二十四孝》中亲尝汤药的主角。

4、汉文帝采纳谁的建议下诏募民?采用晁错的建议。

5、汉文帝在位的时候,汉朝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十分紧张,并且这些少数民族还有想入侵中原的想法,于是汉文帝就实行了一部分针对少数民族的事宜。让边境的治安从而得到稳定。并且汉文帝还运用了和亲的方法,换来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。但是在少数民族中的匈奴,老是一直侵犯中原。这个时候,汉文帝就采用了晁错提出的建议,那就是将中原的人口迁移到边境地带。这样一来,不但开垦了荒地,还增加了国土的面积。而另外一方面,只要是一发生战争,这些迁移的人口是直接可以派上战场的。这样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。并且汉文帝还孤立这些迁移的人口养马。这样一来,无意中养成了一股对抗匈奴的后备力量。匈奴对于这种阵势更是不敢轻易冒犯。

6、晁错(前200年-前154年)是汉文帝、汉景帝时期的重臣。汉文帝时期,晁错上了《守边劝农疏》、《募民实塞疏》,提出移民边塞抵御外患,被采纳。到汉景帝时期,晁错主张强行削藩,引起七国之乱,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藩王以“请诛晁错,以清君侧”为名,起兵反叛。汉景帝被迫将晁错腰斩。

7、晁错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。晁错成名于文帝朝,辉煌于景帝朝,最终也死于景帝朝。汉文帝一朝是西汉政治格局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,这一时期西汉的官僚集团由功臣集团逐渐转变为新势力官僚。这一转变期涌现了几位才华卓越的新官僚,比如袁盎、贾谊、晁错等人。袁盎是一个老滑头,他能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穿插,也能赢得各方支持。不过,袁盎的能力却比不上贾谊和晁错。文帝朝和景帝朝的许多大政方针政策实际上都是出于两人之手。

8、贾谊是汉文帝一朝最具有才华的大臣,晁错只能屈居第二。贾谊为汉文帝提出了“改正朔、易服饰”、重农抑商、抑制诸侯王、防患匈奴。其实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,只是贾谊锋芒太露以致于遭到功臣们的嫉妒,最终只能郁郁而终。和贾谊齐名的晁错也曾经为汉文帝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。

9、面对匈奴不断入边,晁错向汉文帝上《言兵事疏》。在《言兵事疏》中,晁错创造性提出“以夷制夷”的观点,分析了汉匈双方的优缺点,提出以汉之长攻匈之短。

10、不久晁错又向汉文帝上了《守边劝农疏》。在这次上书中,晁错提出了具体充实汉朝实力的办法。晁错力主采用经济手段鼓励移民实边,用这种办法抵御匈奴的入侵。汉文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意见。

11、接着晁错又提出了《募民实塞疏》。这次上书中,晁错又对移民实边政策作出具体细化,完善移民实边这项政策。

12、公元前165年,汉文帝举行推选“贤良方正”。晁错又依靠自己的才华,在所有答辩士子中脱颖而出,深得汉文帝赏识。此外晁错还多次上书汉文帝主张“削藩”和改革法令。

13、通过一次次上书汉文帝看到了晁错的才华,他知道晁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当然汉文帝也知道贾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由于贾谊木秀于林,所以遭到大臣们的诋毁,最终贾谊英年早逝。贾谊去世以后汉文帝则更加看重晁错这根仅剩的独苗。晁错所陈述的每一个条上疏都切中要害,而且有很强的实用性。每一条都是汉文帝想做而做不到,也不敢做之事。所以汉文帝非常欣赏晁错。可是由于时代局限,汉文帝不可能完全按照晁错的办法施政,他要平衡各方力量。虽然看重晁错却只能压制着晁错。汉文帝决定把晁错留给自己的太子汉景帝,任命晁错为了太子老师,让这位奇才辅佐日后的皇帝。

14、总而言之,晁错得到汉文帝赏识的原因有三。一是晁错自身异于常人的才华,二是晁错的每一次建议都正中要害,三是汉文帝要为太子储备人才。
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